“品·读”书评系列活动第3期
“品·读”书评系列活动第3期
《陌上花开》
索书号:I267/D265.1
藏书区域:一楼地方文献室、二楼外借部
书评:
用心灵的烛光照亮文字
---读邓翠群散文集《陌上花开》
邓翠群出书了!她是同城文友,又是三水作协的秘书长,我对她的创作情况,自知有一定了解。她真正开始文学写作的时间很短,但势头很好。作品在各级报刊上频频发表,有的还在各种文学征文比赛中获奖。如今,又结集成书公开出版,无论如何这是件值得替她高兴的事情。
这本名为《陌上花开》的个人文集,收入作者61篇作品,洋洋十几万字。当我仔细阅读这些文字时,仿佛被作者心灵深处的烛光照亮。那些朴素、坚韧、富有质感的文字,形成了一个有着很强吸引力的艺术世界,读来十分自然而舒适。
好的散文,需要好的意境。宗白华先生是这样谈“意境”的:“一切美底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;没有心灵底映射,是无所谓美的。”(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)心灵,即是作家主体精神的光源,这种精神之光从生命本体出发,通过文学进行“意义”的追问和思索。散文的道路上,须有心灵的烛光照亮。读林语堂的小品文,会为他的幽默、从容和睿智所触动;梁实秋散文以善美的和谐,朗照的智慧,平朴雅谑的文调,突破流俗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;朱自清的散文温厚、朴实、自然,贮满一种真情美;张晓风对大自然、山川草木宗教性的虔诚激发出的深广的感恩情感,以及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,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女作家那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,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;而梁遇春的散文,则让我们见识了一位洞察人世、却不悲观厌世的青年的人生感悟……无数散文写作的前行者,他们创作与生存的状态,从来都与心灵的敏锐与幽深息息相关。
读邓翠群的散文,让我看到了执著而倔强的心灵之光。无论是她对本土民俗风情的细致勾勒,还是对祖国大好河山尤其是珠三角名胜古村的赞美,无论是对亲情、友情的深情回忆,还是对时事和生活的深入思考,都因心灵之光的照耀,而显得真诚、炽热,成为有穿透力的文学作品。
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,是很多作家的内心守望。邓翠群也不例外。《春在田头野菜花》,写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陪母亲去菜园劳动,那些葱郁的百花菜、艾草,是岁月留在作者记忆中的一缕馥香。《园子里,所有的植物都在瓜分春天》,那些姹紫嫣红的角色,何尝没有作者心灵的一部分?《记住每一朵花的名字》,是在现实大地上走动时的感悟,经历过生存的种种艰难局面,还有如此美丽的情思。从中,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一个充满爱的心灵……
邓翠群写过很多珠三角地区的名山古村。《古风悠悠江根村》,写的是三江汇流处的三水第一村,细致的观察描摹,给人印象深刻;《烟桥碧水》写的是南海九江烟桥古村,岭南水乡的独特景色跃然纸上;《歌者,西樵山》则以独特的视角,写出了这座岭南名山的魅力……河流山川为疲惫的人生之旅提供了休憩的场所,同样需要心灵的深刻烛照。
俄罗斯有句民谚:“故乡的盐也是甜的”。我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?纯真的童年?飘逝的故人?过往的岁月?生命的延续?在一篇篇怀旧的文字中,透出珍贵的气息。或痛惜,或缅怀,或欣喜,或悲悯,放进杯子里慢慢啜饮,为的是品味人间美好的沉淀。《记忆中的红糖味》、《家乡的草药》等篇什,在缓慢的叙述中,记忆的部分渐渐呈现,过往的故事重新得到复述,经过心灵筛选的个人历史,因此感动自己,也感动着别人。现代人清醒而积极的怀旧,是一种省察和成熟的过程,成为精神故乡的一部分,伴随人们走向明天。
邓翠群曾告诉我,为了采集写作素材,她经常深入民间,或到实地参观、考察,或采访有关人员,掌握第一手材料。如为了写好《歌者,西樵山》这篇文章,她多次前往山里实地考察,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。这篇文章后来在征文中获奖,是对她踏实而认真的写作态度的回报。在当下急功近利的普遍现实中,这种脚踏实地的写作姿态,是十分宝贵的。
用心灵之光照耀的文字,尽可以通古今,达四海。邓翠群年过半百才执笔写作,创作之路确实起步比较晚,一些篇章语言也太过写实,显得拘谨,想像的翅膀还没有完全打开。但她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往前走,实在而真诚的写作态度,自然会为她赢得更加广阔的文学空间,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她迎来更加美好的生活和写作状态。
书评作者简介
梁德荣,广东省作协杂文创作委员会委员、佛山诗社副社长,三水区文联副主席、《三水文艺》主编、《佛山日报·今日三水》专栏作家,在《诗刊》、《人民日报》、《解放军文艺》、《青年作家》等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0多篇,出版《岁月》、《人们为什么要说假话》等多部著作。
热门文章
- 最新公告
- 热点新闻